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青松觀 (109)




檢視相簿


拍攝者:TM Li

年份:2008年10月


青松觀創立於1950年,屬全真教龍門派,道派溯源於廣東廣州至寶台。創立初年,建壇於九龍偉晴街,1952年遷至彌敦道,1960年購置屯門青山麒麟圍建立永久觀址,1974又增設九龍大南街觀址以配合屯門祖觀的發展。

屯門祖觀除了是信徒道侶聚合參道之宗教場所,亦是中外遊客及香港市民參觀遊覽之道教聖地。觀內園地廣茂,殿宇巍峨,金碧輝煌,花林池榭,風景清幽;建築以純陽寶殿為中心,殿內恭奉著呂純陽祖師、王重陽祖師和丘長春祖師三代聖像。

青松觀自發韌初期,即以慈善事業為壇務推展的重點,除宗教服務外,更因應當時香港社會情況之需要設立義學、施米、贈醫施藥、發放救濟品、賑濟寒衣棉被及 男女安老院等社會福利慈善服務。五十餘年來,先後獲香港政府批准設立兩所西醫診所、兩所中醫贈醫藥診所、護理安老院、老人中心、兩所中學、兩所小學及三間 幼稚園等,使青松觀的濟世利生善業更加發揚光大。

內地改革開放後,青松觀加強了與中國道教界之聯繫。在1994年及1996年先後捐資人民幣五百多萬,由中國道教協會分配予近二百間道觀,作為恢復和維 修之用。對於其他省市道觀的修復重建,青松觀亦慷慨協助,尤其在1993年出資全力承擔廣東羅浮山黃龍古觀的重建,一時成為佳話。

在弘揚道學方面,青松觀先後於1991年創辦「香港道教學院」、2002年成立「全真道研究中心」和2004年成立「青松出版社」,對於推動道教文化的 學術研究、傳播以及培養道教人才方面均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自1994年起,香港道教學院和全真道研究中心多次與各地著名大學(四川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 學、香港中文大學等)合作舉辦大、小型學術研討會,不但提高了道教學術的研討風氣,更開創了香港與內地及至世界學術界關於道教文化研究交流的先驅。此外,《弘道》、《香港道訊》、《道家文化研究》、《香港道教學院叢書》、《全真道研究中心叢書》、《青松觀藏科儀經書注叢書》、《玄門集粹》等書刊,均是青松觀近年來的出版成果,亦是推廣道教文化的重要媒介。


正值戌子年太平青醮及祈福大會進行,筆者亦將之攝下,以存紀錄。

——TM Li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廟街、上海街(17)



檢視相簿


拍攝者:Yung Kam Sing

年份:2008年12月



上海街「紅磚屋」 (油麻地抽水站)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9年2月17日 星期二

良景邨至下白泥 (139)




檢視相簿


拍攝者:TM Li


年份:2008年12月



我覺得香港在不停地變,除了市區外,郊區亦都在大動作地改變,
它的改變形式比市區更為多元化,例如:山火、山坭傾瀉、土地發展、甚至人為的 ….. 等等。

為何我會有此說法呢?全因為今天再踏上由屯門良景邨經菠蘿山往下白泥的行山徑所得的啓示。途中所見除之前的菠蘿山山火對樹木的破壞外、更有遠景的稔灣堆填區( )的近况、更遠的深圳灣一帶的發展。(註:有一張零四年所拍的堆填區照片可作比較)

今次所介紹的行山徑,全程由良景至下白泥約行三至四小時,途中可遠眺屯門一帶、下白泥一帶、后海灣一帶及對岸深圳灣的風景,( 有一小段路較危險,要特別照顧小朋友 - 有照片 ),亦可有嗅覺的享受,享受堆填區傳來的氣,以增加對環保的警覺,減少廢物,到達下白泥後可往釣魚場再玩一會,黃昏可到流浮山享受海鮮。

—— TM Li



下白泥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9年2月10日 星期二

深水埗、青山道 (107)



檢視相簿

拍攝者:Yung Kam Sing


年份:2009年1月




發祥街/青山道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跑馬地快活谷馬場 (32)




檢視相簿

拍攝者:Yung Kam Sing

年份:2009年1月


快活谷馬場



檢視較大的地圖
「紀錄香港 Hong Kong Scene」各區相片 檢視較大的地圖